2015年4月15日 星期三

金融夢

2015年4月15日

港股近日飆升,許多人興奮不已。早上看到這段文,不禁莞爾:

作為一個地道既香港人,點可能連炒股都唔識?係呢個時代,新一代唔炒股,有咩可能有出頭呀?一係你老豆好有錢,一係你阿媽改嫁左個有錢佬,令到你可以實現夢想,做飛機師,或者買樓上車——幾撚勵志唷!

許多年前,我在香港曾遇到台灣遊客,閒聊之下,他發現我不炒股不賭馬,質疑我「真的是香港人嗎」。

理論上,金融業的價值在於服務實體經濟,但是金融業過度發展之下,顯然有反客為主的勢頭。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是慘痛的教訓,後遺症綿延至今:美國仍未結束零利率政策(想想靠利息收入生活、不想冒險的人多年來付出什麼代價),美英兩國的經濟產出仍顯著低於危機前數十年來的趨勢水準。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里茲(Joseph E. Stiglitz)2010年3月在《哈佛商業評論》一篇短文中,扼要地概括了問題:

說到底,金融體系的關鍵功能包括風險控管、資本配置,以及壓低交易成本。但我們的金融體系沒有一樣做得到:金融機構製造風險、資本管理不善,而且造成龐大的交易成本(在2008年危機爆發前,金融業盈利佔企業總盈利約40%)。金融業還導致人力資本錯置:美國優秀的年輕人抵擋不了輕鬆賺大錢的誘惑,大批加入金融業。當中一些傑出人才若流向其他領域,大有可能以真正的發明或創新促進社會進步。

史迪格里茲日前在一篇談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文章中,再度批評現在的金融體系:

像亞投行這樣的基金,眼下對全球還有一個重大好處:它有助減輕全球總合需求不足的問題。事實已證明,金融市場無法有效地將儲蓄從所得超過消費的地方,轉移到需要投資的地方。

柏南克擔任美國聯準會主席時,錯誤地將這問題說成是「全球儲蓄過剩」。但在基建需求如此巨大的世界裡,問題不在於儲蓄過剩或缺乏良好的投資機會。問題在於我們的金融體系擅於縱容市場操縱、投機和內線交易,但未能完成其核心任務:在全球層面撮合儲蓄與投資。這就是為什麼亞投行可以小幅但非常及時地促進全球總合需求。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確實引發主要國家檢討金融業的運作,也制定了一些新法規,加強規管,包括提高對銀行的資本要求,以及希望藉由總體審慎監理(macroprudential supervision)維持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但是,許多人仍然認為這些改革無法治本。金融業蓬勃發展時,利益高度集中在少數「金融才俊」手上;金融業玩過頭,爆發金融危機時,慘痛的代價是社會大眾共同承受。可是,如果2008年的危機仍不足以使世人痛定思痛,推動根本的改革,那麼更慘痛的危機是遲早要爆發的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