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

中國社科類中譯本的翻譯問題

2017年7月13日

譚蕙芸替端傳媒訪問房慧真,當中提到:

//對於知識,她有一種開放性。她寫筆記時會交替使用簡體和繁體字,夾雜日本的「之」字和英文單字;書櫃上,新買的書有三分二是簡體字書,都是一些沒有繁體版,內地出版社有翻譯的海外著作,原著來自英美、土耳其、奧地利、法國、匈牙利、波蘭、哥倫比亞,多談國際形勢、民主發展、全球化危機。枱面現在放着的新書有:英國社會地理學家大衛哈維於2001年寫的《資本的空間》繁體本 ;美國歷史學家詹姆斯克里弗德2013年出版的《復返:21世紀成為原住民》簡體本。

我對房慧真說,香港年輕人近年對簡體字抗拒,連帶簡體書也排斥。房表示訝異:「我2000年就開始看簡體字書,因為我看英文不夠快,簡體字讓我看到外語作品。在台灣這邊目前還沒有人會批評說你看簡體字書,大家只會批評翻譯水平問題。我們台灣已經走過了偏激的做法,不會單純去檢查你,不是去拿標籤。」//

台灣讀者確實對中國出版的簡體中譯本有不少批評,除了不滿這些翻譯書肆意刪去中國當局不想看到的內容外,也常批評中國的翻譯品質。日前就有人指出「馬克思唱歌給房東聽」的爆笑錯誤

//1851 2 月,馬克思已經積欠房東摩爾根.卡瓦納的房租兩個星期了……幾個月後,馬克思為了避免被逐出,唱了一首 I Love You 給他的房東聽。」(大衛.麥克里蘭,《馬克思》,291。)
這是一個低級的翻譯錯誤,McLellan的原文是:“A few months later Marx avoided eviction only by signing an IOU to his landlord,” signing 而不是 singingIOU是指欠條,而不是 I Love You 的縮寫。//

當然,台灣讀者批評翻譯品質,絕非僅針對簡體中譯本,ptt網友decorum日前針對史景遷著作台灣中譯本的批評,就很值得參考。

台灣人看簡體中譯本,主要原因可能正如房慧真所言:看英文不夠快,而那些著作台灣並沒有出版中譯本。當然,有些書原著並非英文,而是德文、法文或西班牙文之類,而如果你看不懂原文又不方便看英譯本(未必有),而中國又出了中譯本,那你看簡體中譯本,是很合理的事。

但簡體中譯本的翻譯品質,確實常有嚴重問題,讀者很容易因此接收了錯誤的訊息,或是根本搞不清楚作者想講什麼。碰到翻譯品質太差的中譯本,看完很可能只是浪費了時間而沒有實質收穫。中國當然有優秀的譯者,可惜因為各種原因,簡體中譯本劣譯充斥,是不爭的事實。房慧真看的那些簡體中譯本,當中應該有不少是社會科學方面的書,而這些簡體中譯本的翻譯品質,確實相當不可靠。中國界面新聞的「新譯者訪談」系列,有一集是訪問社會科學類譯者李康,他是學界中人,看得出對翻譯有研究有心得,可是他自己也承認:「目前主觀客觀(條件)都不允許再做翻譯了。」原因不難理解:在學術體制中,翻譯工作不受重視,學者譯書絕對是費力不討好的事。李康便說:「我從老師的角度,覺得翻譯絕對是有必要的,是造福;但是從學者的角度,做翻譯完全就是奉獻,我自己讀一本書一週就讀完了,可要翻譯一本書就得一年,收入多少、算不算成果那都不說了。」

當然,這不是說學者翻譯本身領域的外文著作,就是品質的保證,因為翻譯需要的能力不同於學術研究,優秀的學者未必是稱職的譯者。我們檢視中譯本的翻譯品質,對照原文和譯文來評論即可。

之前因為工作的關係,我曾找來三本中國和兩本台灣的社科類翻譯書,仔細對照過部分章節的原文與譯文,發現整體而言,台灣的翻譯品質顯著較佳(雖然也有一些錯誤),而中國那三本,有一本翻譯品質尚可,一本頗不理想,還有一本極差。

 
極差的那本是《後現代的狀況(閻嘉譯;2003年;北京:商務印書館),原著為大衛.哈維(David Harvey)的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豆瓣有一則讀者評論認為「原書理論很好,翻譯實在超級爛」:

//大衛哈維是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代表人物,本來對該書中關於“時空壓縮”這一概念很感興趣,但是通篇讀下來,翻譯者的水平可謂爛到了家,列斐伏爾的空間的生產,翻譯成空間的產品,還有很多地方,大段大段的翻譯,不知所云,雲裡霧裡,好端端的一本後現代理論書籍,被翻譯糟蹋成一本垃圾。不僅有大量的錯譯,想當然的翻譯,還有大部分的勉強翻譯。總之一句話,翻譯者的水平完全把這本書給玩壞了。//

我雖然只對照過該書其中一章的原文和簡體譯文,但從我看到的情況看來,這名豆瓣讀者講的是事實,並無誇大。台灣也有少數讀書人莫名地仰慕中國的一切,甚至認為台灣人批評中國翻譯書是「雞蛋裡挑骨頭」,而台灣譯本問題更多、更離譜、更不可靠。但根據我有限的經驗,事實絕非如此。台灣出版的書翻譯品質確實也參差,也有一些可說是離譜,但真要比爛,台灣還是比不上中國。

為免有人說我沒有憑據,以下提供《後現代的狀況》簡體中譯問題的三個例子,供大家參考:

1. ‘People make up their minds about you in around one tenth of a second these days,’ says one image consultant.

原譯:「在那些日子裡,人們又一次十之八九都會在自己心裡把你打量一番,」一位形象顧問說。(簡體中譯本,第361頁)

試譯:一名形象顧問說:「現在人們看到你,只需要十分之一秒就決定了他們對你的看法。」【原譯連簡單的英文都未能正確理解。】

2. Baltimore was essentially a one-beer town (locally brewed) in 1970, but first the regional beers from places like Milwaukee and Denver, and then Canadian and Mexican beers followed by European, Australian, Chinese, Polish, etc., beers became cheaper.

原譯:巴爾的摩在1970年實質上是一個大飲啤酒(當地釀造的)的城市,但當地的啤酒最初是來自密爾沃基和丹佛那樣的地方,接著是來自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啤酒,再接著是來自歐洲、澳大利亞、中國、波蘭等地的啤酒,啤酒變得越來越便宜。(簡體中譯本,第375頁)

試譯:1970年的巴爾的摩基本上只供應一種(本地釀造的)啤酒,但隨後來自美國其他地區如密爾瓦基和丹佛的啤酒開始出現,然後是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啤酒,隨後歐洲、澳洲、中國和波蘭等地的產品也來了,而啤酒也變得比較便宜。【原譯再次無法掌握簡單的英文。】

3. Italo Calvino reports the effect on his own craft of novel writing this way: “Long novels written today are perhaps a contradiction: the dimension of time had been shattered, we cannot live or think except in fragments of time each of which goes off along its own trajectory and immediately disappears. We can rediscover the continuity of time only in the novels of that period when time no longer seemed stopped and did not yet seem to have exploded, a period that lasted no more than a hundred years.”

原譯:伊塔洛.卡爾維諾像這樣報道了他自己的小說寫作手藝的效果:「今天寫出來的長篇小說或許成了一種矛盾:時間維度已經被粉碎了,除了在時間的分裂中以外,我們無法生活或者無法思考每一次沿著它自身的軌道進行又突然消失的東西。只有在那個時期的各種小說裡,我們才可以重新發現時間的連續性,那時,時間再也不會顯得是停滯的,甚至也不顯得是已經破裂,那時是一個延續了決非100的時期。」(簡體中譯本,第364頁)

試譯:卡爾維諾這麼描述他所從事的小說寫作受到的影響:「現在寫長篇小說或許是矛盾的:時間這個維度已經裂成碎片,我們只能在時間的碎片裡生活或思考,而這些碎片沿著自身的軌跡運行,瞬間消失。我們只能在歷史上那段時期的小說中重新發現時間的連續性,那時候時間看來既非靜止不動也非四分五裂,但那段時期只有不到一百年。」【這段稍為複雜一點,原譯譯錯更不稀奇。】

看這種錯誤百出的中譯本,你能期望得到什麼呢?

7 則留言:

  1. 基本上簡體中譯本人文社科類的譯書有一個普遍的現象,那就是「每逢關鍵必出錯」,只要是關鍵概念處,十之八九都是翻譯錯的。長此以往,讀這些錯譯文本的人,到底是學到什麼呢?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看到的,大致上也是這樣。不排除有少數優質譯本,但大部分真的非常不可靠。

      刪除
  2. 這是譯者的專業領域,四川大學也算得是中國高校的「西霸天」了,水準居然如此荒唐!
    http://baike.baidu.com/item/%E9%98%8E%E5%98%89 阎嘉,男,1956年10月生于重庆市。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艺美学、西方文艺理论、文化批评、比较文学研究,长期从事英文学术专著与文献的译介工作。

    回覆刪除
  3. 也可能是老師掛名,實則是由他的那些博士生分章去譯

    回覆刪除
  4. 一年譯一本書?!完美主義者或象牙塔之龜速效率?我若是出版商,您老每年譯一本書而期望拿得薪酬可供一年使用?您老貴庚呀如此天真可愛?

    其實英譯中或中譯英不難。我的凖則是[合格],不是要一流。 我亦認為普通翻譯不需要字字正確忠於原文,只要中心思想正確即可,但"不忠於原文"不等於可以離譜錯譯。我在香港 N 年前懵盛盛貪玩(我讀理科)當時考了一科 A Level XXX(忘了正式科名),考翻譯。其中之中譯英,譯三篇文。第一篇是全古文《詩經》某篇 (!!!),第二篇是半古文論 [古代郡縣制]([太守]點譯我問你死未?),第三篇是現代白話文。此考試是給中學畢業生入大學考,有時間限制的呀!據聞無數考生投訴此科出題太難而後期大幅度 [改易]了。。。如此高之門檻所以香港有意專做翻譯者,水平應該頗高。半途出家唯一資格是[識英文]而非專修者之水準,則另論。

    回覆刪除
  5. Baltimore was essentially a one-beer town (locally brewed) in 1970, but first the regional beers from places like Milwaukee and Denver, and then Canadian and Mexican beers followed by European, Australian, Chinese, Polish, etc., beers became cheaper.
    這句子有錯吧
    , but 後面beers became cheaper. Ok 有SVO 但前面那一串是用何方式加進句子的?

    回覆刪除
  6. 我真的挺怕翻譯的問題的,只要一買國外作家的書我都會上豆瓣這類軟件看看評價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