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3日 星期五

世代

2015年3月13日

劉克襄先生寫了一篇〈像我這樣四年級的〉(註:「四年級」是指民國40-49年間出生的人,現年55-64歲),短短一天,在臉書上得到近萬個讚。我轉貼並加上一句「年長者好好反省」,也騙到10個讚。

其實同類型的文章,我一個月前看到一篇更令我感動的,那便是彭明輝老師的〈罪一族〉,可是這篇得到迴響顯然弱得多。

且容我引述幾段:

我們這一個世代享受過台灣的各種美好,卻留給下一代一個無以為繼的社會。

我們這個世代是蹂躪台灣的罪人:這個官商勾結、竭澤而魚、劫貧濟富、笑貧不笑娼的社會是我們造就的,是我們縱容的。我們之中有些人是主謀,有些人是官商勾結的核心,有些人是從犯。如果我們這些較「有成就」的人還不懂得自居為「贖罪一族」,卻以自傲的心態繼續蹂躪這一塊土地,台灣將會萬劫不復。

我不怪我們的上一代,他們用盡一生的苦心累積財富,讓台灣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讓我們接受世界一流的教育,而他們卻沒有機會接受高中與大學的教育。 我不怪我們下一代,他們如果有錯,是我們教養出來的;更何況,今天掌權的是我們,改變的契機在我們手上,不管那是 change for better 或者 change for worse

我們還記得父祖輩台灣人的善良與樸實,我們還記得路邊「奉茶」的茶缸,我們還記得「賺錢也要賺得有格」,我們還記得「黑道也有黑道的倫理」。我們是在遠 比今天更善良,更不懂得狡辯的社會裡成長的:在我們的童年裡,我們羨慕有錢人,但是看不起「為富不仁」,看不起「奸商」,我們還記得「人品重於財富」,我 們還記得台灣原本不是「有錢就可以橫行霸道」,我們還不相信「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我們還不是「笑貧不笑娼」,「求富不擇手段」的社會。

在我們的童年記憶裡,我們還記得什麼叫做「善良」的社會。

劉克襄的文章當然也是好的,也是令人感動的,因為我們不難從中看到長輩反省的誠意和自省的能力,且看以下幾段:

我們的下一代,正面臨台灣最貧苦最沒機會的時候。這樣的環境不是他們造成的,而是我們過度短視,著眼於近利,造成這等困境。政府過度傾斜於保護少數財團,給予金融和科技業優先的利益,缺乏多樣價值的發展和照顧。

但許多年學者專家仍像部落的巫師,愛當社會的預知者,不斷用批判的角度,威權式地批評現在的年輕人不願意低就,踏實的工作,又過度迷戀網路世界。我們從未反省,自已傷害台灣有多深。

孩子們會有現今的茫然,三四年級的人,其實必須承受最大責任。去年太陽花學運何以聲勢浩大,因為我們未留下一個安心可以奮鬥的環境,讓他們找到生活目標後,打拚就有機會。不是他們做的,卻要用未來的一輩子去概括承受,誰會服氣?

我們批判現在的年輕人,反而是對自己最嚴厲的指控。不是我們保護得太好,讓他們失去戰鬥的能力,而是沒有給予完好的成長環境。台灣早被我們拖著往下走,不是下一代。每個人若自私地只顧著,讓自己的孩子獲得最好的福利,台灣只會繼續沉淪。

香港的年輕人看這些文章,心裡大概更是感慨,甚或怒火中燒,因為香港年輕世代的境況,只有比台灣更差。香港的長輩,對香港「民主回歸」中共極權、對社會結構性不公義均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他們至今多數仍毫無反省之心,不少人還賣港投共,繼續剝削壓榨年輕世代,不時嘲諷年輕人不能捱苦,對年輕人追求民主自主的熱情嗤之以鼻,其面目可憎的程度,絕不遜於其台灣同儕。

延伸閱讀

3 則留言:

  1. "香港的長輩,對香港「民主回歸」中共極權、對社會結構性不公義均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他們至今多數仍毫無反省之心,不少人還賣港投共,繼續剝削壓榨年輕世代,不時嘲諷年輕人不能捱苦,對年輕人追求民主自主的熱情嗤之以鼻,其面目可憎的程度,絕不遜於其台灣同儕。"

    香港的長輩應一分為二, 一種是不願移民留港支持民主的香港人, 另一種是為個人利益賣港投共的奴才及知識水平低下盲從權貴的愚民, 後一種長輩的人數比前一種多許多.

    回覆刪除
    回覆
    1. 多謝Vic君.

      匿名(2015年3月13日下午3:39)上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