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日 星期一

免於被改稿的自由

2014年12月1日

陳穎青先生10年前寫過一篇〈免於改稿的自由〉,這篇文章在出版界和翻譯界也可說是膾炙人口了。他建議以要求譯者試譯和仔細審閱試譯稿的方法,避免發譯給不適任的譯者,以免編輯墜入改爛稿的地獄。他的建議很好,編輯若能切實執行,的確可以得到免於改稿的自由。(但編輯有時是無法堅持要求試譯的,例如譯者已由上級指定,而且是老闆的好朋友。)

但我日前也提到:編輯不必具備專業譯者的能力,但必須有能力判斷譯文的水準。譯文若不及格而編輯看不出來,那就不必談什麼品管了。

數年前,我曾接受某出版公司的試譯邀請,結果落選了。對方回覆我,說覺得我的譯筆比較適合原文屬性較嚴肅的書。我重看自己的試譯稿,的確不盡理想,雖然自信意思正確,但有些文字稍嫌呆板;落選雖然失望,但也無話可說。

可是數月之後,該書出版了,我上博客來,發現試閱內容剛好包含我試譯的部分。我自然拿來跟我的試譯稿比較,一看深感不服:我的問題最多只是文字有點呆,但已出版的這個版本,卻有一些關鍵概念譯得不知所云,甚至有概念上的錯誤。我對編輯的能力會有前述的感慨,這件事是一大原因。

不久之後,這家出版社真的找我譯一本「原文屬性較嚴肅的書」。負責的編輯找來一位特約編輯改稿,並且按照出版程序,將特約編輯改過的一校稿交給我,要求我審閱。一看之下,我幾乎暈倒,因為實在有太多意思清楚、文字淺白,根本不必改的文字,被改得一塌糊塗。

這位特編的問題包括過度斷句(有些普通長度的句子,被他加了兩個逗號,切成三截,不必要地打斷文意,反而造成讀者的理解困難;句子不是短就好,長句有時是必要的,長短句適當配合才是好中文),莫名其妙的用字禁忌(「此」、「即」、「如」、「或」、「均」等常用單字,一律成了禁用的古老中文,但其實它們都是非常好用、簡潔明瞭的書面語),以及過度追求寫成口語的模樣(這是一本「原文屬性較嚴肅的書」,並不是劇本,也沒有對白,簡潔的書面語更恰當)。

除了文字上的問題外,這本書的原文有不少明顯的錯誤,我既然看到了,也就無法裝作沒看見,然後「忠實地」譯出錯誤的東西(我認為自己必須對中譯版的讀者負責)。我費了不少心血,找到相關的資料,將原文的錯誤一一糾正,並且在譯文中標明。結果這位特編將不少這些「不忠實」的譯文按照原文改回去,成為「忠實的」錯誤譯文。

我整理出一小部分問題後,寄給責任編輯,建議他認真考慮捨棄一校稿,用回我的原譯。我的建議遭否決,責編堅持要我整理出我看到的全部問題。結果我用了兩三天時間(當然沒有pay),整理出數百個我認為被改壞了的地方。最後該書出版時,我提出的問題,大部分按照我的意見改回去了,但也有不少地方仍保留被改壞的模樣。

這是一次極不愉快的合作。我與這位責編,當然不會再有合作。

實際作業上,不是每一家出版社都會將一校稿交給譯者審閱,而像我這種懶惰的譯者也樂得輕鬆。只是有時候收到樣書,看到譯文被改壞了(有些不能刪的字被刪了,有些句子被改過後出現贅字或漏字,有些句子意思被改錯了),心裡不免難過。(後來已出版的書或已刊登的文章,我極少會細閱。)

回到陳穎青所講的編輯「免於改稿的自由」,我認為譯者也應該有「免於被改稿的自由」。譯者的稿子當然可以改,譯者也不能要求編輯不改他的譯稿(業界傳聞:有譯者後台超硬,編輯改其譯稿,每一處都必須說明),但是譯者可以合理地期望他的譯稿不會被亂改。(譯者最怕的事之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